普通招考
普通招考

自命题科目—农业专业《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时间:2025-10-13 浏览次数:
硕士生入学考试《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科目代码:342)Ⅰ、考查目标《农业知识综合四》侧重考查考生农村发展及管理的综合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Ⅱ、适用范围适用于农业管理和农村发展领域的考生。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考试题型:名词解释、...

硕士生入学考试《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342)

Ⅰ、考查目标

《农业知识综合四》侧重考查考生农村发展及管理的综合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

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Ⅱ、适用范围

适用于农业管理和农村发展领域的考生。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Ⅳ、考试内容

《发展经济学》

一、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一)发展中国家及其基本经济特征

1.发展中国家的由来与分类

2.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

(二)当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1.发展中经济

2.中等收入经济

3.大国经济

4.转型经济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演变

1.发展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发展经济学的演变过程

3.发展经济学的当代发展趋势2

二、发展的概念与度量

(一)增长与发展的概念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2.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

(二)自由与发展

1.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观

2.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

(三)增长与发展的度量

1.经济增长的度量指标及其缺陷

2.发展的度量指标与人类发展指数

3.各国人类发展指数及其动态变化

4.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及其动态变化

5.人类发展指数的缺陷及其扩展

(四)千年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1.千年发展目标的内容

2.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

3.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一)发展目的论与全面发展观

(二)发展阶段论

(三)发展要务论与发展动力论

(四)发展方法论

(五)新发展理念

四、经济增长

(一)现代经济增长模型

1.哈罗德—多马模型

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3.新经济增长模型

4.增长理论与发展理论的融合

(二)经济增长的历史分析3

1.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2.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

3.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论及其发展

4.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及理论阐释。

(三)中国经济增长及其动力因素

五、公平、分配与贫困

(一)公平与发展

1.公平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2.马克思的公平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

(二)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1.收入分配的概念与度量方法

2.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3.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收入分配变化趋势

(三)贫困与反贫困

1.概念及其演变

2.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3 中国减贫取得的成就、经验与未来任务

六、二元经济发展

(一)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1.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2.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3.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评价

(二)乡—城人口流动模型

1.托达罗模型

2.托达罗模型的政策意义

3.托达罗模型评价

(三)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变

1.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历史背景4

2.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过程与动因

3.乡—城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与主要特征

4.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及其政策思路

七、工业化与信息化

(一)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1.产业结构分类与工业化定义

2.工业化的理论依据与实证分析

3.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与理论

(二)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1.平衡增长与大推进战略

2.不平衡增长与联系效应理论

3.主导部分优先发展战略

(三)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

1.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2.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作用机理

3.信息化时代产业结构的新特征

(四)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转型升级

1.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2.中国工业化过程与发展战略的选择

3.新时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4.中国信息化发展及其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八、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

1.工农业相互关系的理论

2.工农业相互关系的演进

3.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工农业关系的演变

(二)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

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 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5

1.马克思主义的土地制度理论

2.发展中国家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

3.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4.中国的土地制度变革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四) 农业发展政策

1.农村金融制度与政策

2.农产品价格政策

3.农村公共投资政策

4.农业科技和教育政策

5.中国农业政策的演变

九、城市化与城乡发展

(一) 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的内涵与过程

2.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关系

3.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平衡的表现

(二)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城乡关系

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势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现状与问题

3.城市化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二) 中国的城镇化与城乡关系的演进

1.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选择

2.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与问题

3.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

十、区域经济发展

(一)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2.增长极理论

3.梯度转移理论

4.空间经济理论

(二) 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6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过程及其原因

2.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演变

3.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十一、人口与人力资源

(一) 人口与发展

1.发展阶段与人口转型

2.人口增长的经济学分析

3.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4.人口红利

5.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与失业

1.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2.发展中国家失业的类型与成因

3.发展中国家全面城乡就业战略

(三)人力资本形成

1.人力资本的内涵与作用

2.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战略

3.中国教育的发展与人力资本累积

十二、资本形成与金融发展

(一) 资本形成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资本及资本形成的内涵、作用

2.中国的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新时代投资驱动型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 资本形成的来源与途径

1.储蓄类别及决定因素

2.发展中国家储蓄的来与途径

3.中国高储蓄率及形成原因

(三) 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

1.金融制度的内涵与功能

2.金融发展理论7

3.金融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4.中国金融制度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十三、技术进步与创新

(一) 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分类

(二)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技术进步的测量方法

2.技术进步贡献的实证分析

(三)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

1.技术转移理论与技术引进

2.技术选择与技术提升

3.发展阶段与技术进步方式的转换

(四) 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

1.中国技术进步的历程与方式转变

2.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动力机制转换

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4.中国创新型国家的构建

十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 资源与经济发展

1.自然资源的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环境与经济发展

1.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

3.环境退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危害

4.环境治理的对策思路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2.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3.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8

4.中国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思路

十五、国际贸易

(一) 国际贸易理论

1.比较优势论与竞争优势论

2.剩余出路论

3.贸易条件恶化论

(二) 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

1.贸易自由化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2.贸易自由化的全球实践

3.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三) 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

1.进口替代战略

2.出口导向战略

3.贸易政策工具

4.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1.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格局的新趋势

2.中国作为外贸大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十六、国际投资

(一) 外资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国际投资的内涵与类型

2.两缺口模型及其评价

3.双盈余模式与对外投资理论

(二) 中国的外资引进与对外投资

1.中国引进外资的策略与政策

2.中国引进外资的规模与结构

3.中国对外投资的趋势与动因

4.开发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

十七、制度与发展

(一)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9

1.马克思关于制度的基本观点

2.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

3.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体制改革的意义

(三) 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2.产权理论

3.制度变迁理论

4.新制度经济学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与局限

(四) 中国的体制改革与转型

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及基本经验

2.新时代中国深化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与任务

十八、市场与政府

(一) 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市场失灵

1.市场机制的内涵与功能

2.市场失灵的表现与成因

3.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失灵

(二)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 政府失灵与政府效率的提升

1.政府失灵的表现与成因

2.提升政府效率的途径

3.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

(四) 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演变

2.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实践与经验

3.新时代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参考教材:《发展经济学》(马工程教材),郭熙保、彭刚、高波,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年版。10

《农村社会学》

一、农村社会学概况

(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2.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人的农村社会调查研究

3.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二、农民

(一)农民的内涵

(二)农民的生产与生活

1.农民的生产方式

2 农民的生活方式

3.农民的社会关系与交往行为

(三)乡土文化与农民的社会认同

1.乡土文化及其特征

2.农民的观念及变迁

3.当前中国农民的社会认同。 三、农村家庭与家族

(一)农村家庭

1.农村家庭的形成过程

2.农村家庭结构

3.农村家庭功能

(二)农村家族

1.农村家族的内涵与特征

2.农村家族的功能

3.农村家族的演变与发展

四、农村社区

(一)农村社区的内涵及其特征

1.农村社区的定义11

2.农村社区的基本特征

3.农村社区的类型划分

(二)农村社区的权力结构

1.农村社区的权力结构的内涵

2.农村社区的权力的类型

3.当代中国农村社区的权力特征及其演变

(三)农村社区建设

1.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

2.当前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

五、农村社会组织

(一)农村社会组织概述

1.农村社会组织的内涵、特征与类型。

2.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特征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与优化方向

(三)村民自治组织

1.村民自治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2.村民自治组织的特征

3.改革开放以来村民自治组织的实践

六、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

(一)阶级阶层及其分析方法

1.阶级阶层的含义

2.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在中国的运用

(二)农村社会分层

1.农村社会分层的含义、功能

2.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变迁

3.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层

(三)农村社会流动12

1.农村社会流动的含义、功能

2.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演变

3.当前中国的农村社会流动

七、农村社会治理

(一)农村社会治理概述

1.农村社会治理的含义及主体

2.农村社会治理的手段及目标

3.农村社会治理的历史沿革

(二)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条件与内在机制

(三)农村社会治理的结构与类型

(四)农村社会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八、农村公共物品需求与供给

(一)农村公共品概述

1.农村公共物品的概念

2.农村公共物品的与分类、功能

(二)农村公共品需求

1.农村公共品需求的特点

2.影响农村公共品需求的因素

(三)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1.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主体

2.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方式

(四)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现状与问题

(五)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改革与完善

1.农村公共品供给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2.农村公共品供给改革的措施

九、农村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

(一)农村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的含义

2.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改革的经验。

(二)城镇化与农村社会现代化13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

1.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实现路径

2.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

参考教材:《农村社会学》(马工程教材),钟涨宝、董磊明、陆益龙,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年版。


地址:湖北省孝感市交通大道272号 邮政编码 432000
电话:(0712)2345617 (0712)2360096
备案号:鄂ICP备12004294号-1
关注微信